赛力斯集团创始于1986年,我们的主要业务是造车,造新能源车。我们目前有两个爆款车型:一是问界新M7,2024年累计交付20 万台,成为新势力车型年度销冠。二是问界M9,累计大定突破20万台,成为50万级以上车型销量冠军。我们的员工超过1.6 万人,全年研发投入超过40亿。

从2022年起,全球新能源汽车都以每年超过两位数的渗透率,一路高歌猛进。传统汽车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于其工业设计、底盘、动力总成、变速箱,而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体现则在电磁电机电控、软件、芯片和云计算。

正是因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对于专业人才、技能人才的工作内涵和知识技能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体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远超原有汽车行业的边界。赛力斯目前面临的人才困境,第一是核心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内培不易。第二就是由于新生代员工对于工厂的刻板影响,一线员工招聘不易。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发现产教融合在解决上述人才困难上能够产生明显的作用,大有可为。

基于此,赛力斯集团根据《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点)》等文件精神,在重庆市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成功申报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与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签定战略合作协议,以课程共建、工学交替等合作模式,培育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创新型人才,并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截止目前,赛力斯与高校合作转化的项目超21项。

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赛力斯累计与30多所中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班、实训基地、新型学徒制等人才培养项目,累计共建实训基地22个,培育技能人才6649人。我们与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共同打造了实体化运行的全国性示范性职教集团——重庆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深度参与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域产教联合体,双方联合探索的“校企共生、协同育人 ”模式,荣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总地说来,在赛力斯集团实践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主要有如下几点经验:

第一、企业与学校,各自上前一步,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赛力斯的所有产教融合项目,一半是我们找的学校,另一半是学校找到我们。企业与学校相互交流,交融协作,互相配合,才有可能成功。

第二、教学标准、企业用人标准、行业标准三者对齐。特别是在进行专项人才培养的时候,从教材编写环节开始,到最终结业考评,都要考虑到三者对齐,直指最终培养目标。

第三、建立合作的正反馈循环。比如通过产教融合,我们累计联合培养了6000余名一线员工,缓解了招工、用工难问题。有了正反馈,才会有持续开展产教融合的动力。

人才,是一个比资本更制约大厂造车的核心问题。从赛力斯的实践来看,产教融合是解决目前汽车行业人才断层的一条必经之路。推动汽车行业进步,需要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车企与院校共投共享,共建共赢,共融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