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的牵头院校,深入贯彻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主动将联合体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动力,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赋能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利用数字化供需平台,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

联合体政校企三方携手共建两江新区供需信息服务数字化平台,实时展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发布涵盖企业人才需求、岗位需求、岗位能力、项目需求在内的“四张清单”。这些清单为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精准的逻辑起点。学校主动对接“四张清单”。在国家首轮“双高”专业群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的改造和课程的重构,成功组建了以“汽车测试”为特色、以“渝车出海”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为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此外,学校还组织论证和参与联合体内中高本院校在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15个专业开展合作办学。通过“4+0”和“专本贯通”等培养方式,积极探索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打造综合实践中心,强化技术服务能力

联合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服务、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聚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技术服务,并探索建立常态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转化机制。截至2024年底,该中心已向川渝地区近百家企业推广了81项科技创新成果和185个地方标准,解决了包括重庆长安等企业在内的悬置类结构等技术难题200余项,并实现了50项专利的申报,成功转化20项。例如,“全国模范教师”杨洋博士及其团队与重庆大学、长安汽车和中汽研联合攻克了乘用车异响的识别、分析与控制等难题,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深化院校内涵建设

一是率先试点“双职双挂”。学校与企业每年互派人员挂职,实行“双向兼职、双重身份、双岗一体”的模式,旨在打造高素质和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2024年,学校已与中汽研、长安等企业互派16名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二是打造“岗位对接、项目贯穿”的金课程。依托联合体,构建多方参与的课程开发中心,对接新能源汽车岗位能力图谱,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发课程标准及内容。三是打造“多元开发、校企共惠”的金教材。依托课程开发中心,将最新的课程改革成果固化为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等教材。同时,为企业开发通用型培训教材和定制化培训教材,满足企业提升员工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需求。

四、发起渝车出海倡议,助力产教协同出行

学校联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重庆大学、重庆长安等4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渝车出海、产教同行”倡议书,汇聚各方优势资源,推动教育与企业组团出海。学校作为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理事长单位,已建立“长安汽车全球培训中心”,在沙特、墨西哥建设海外人才培养基地,为长安海外市场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培养海外汽车售后服务人才1578人。

联合体尚在成长阶段,未来仍有漫长的探索之路。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期待与各界伙伴携手共进,依托联合体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能力与水平,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