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求,政企校联动共建市域先进材料产教联合体,走出一条政府推动、校企协同、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全方位融入和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一、筑牢四梁八柱,推动联合体实体化运行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政企校共同参与组建联合体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科学制定《章程》,细化校企联合课程教材开发、师资互聘等10项政策支持体系,构建起“联合体秘书处理事会、产教联合体专班工作组、经开区管委会主任会”三级议事协调机制,切实保障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度。二是提升平台质效。依托经开区、化工职院等牵头成立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搭建联合体实体化运营平台,组织12名材料研究方向博士进驻平台,承接聚狮新材料等企业横向课题经费累计达485万元,有效推动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三是突出项目支撑。成功获批校企联合课程教材开发中心、全国职业教育化学制药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联合体成员单位校企技术服务等项目,加快推进15000㎡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1580㎡第一实训基地、3000㎡公共检测技术中心、DOP智慧仿真工厂等投入使用。

二、优化供需对接,引领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一是打造需求导向课程教学体系。坚持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将联合体内企业真实生产案例等转换为职业院校课程资源,建成化工生产、分析检验、药品生产市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联合体内院校开设专业与本地产业匹配率达86%。二是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联合体内人才科研优势,加强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协同攻关,川维化工EVOH合成树脂、PVA超薄光学膜等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封锁,并成功实现转化量产,有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三是打造双向共赴就业保障体系。统筹企业用工、学生就业需求,职业院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过90%,仅2024年毕业季,联合体内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5万个,化工职院2000余名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有效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三、立足区域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创新

一是积极探索多元育才。探索校企“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育人模式,127个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绿色化工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优化完善招生分配方式,联合体院校13个专业合办“专本贯通”“中高职贯通”班,2个专业启动“3+2+2”中高本、“3+2”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二是积极探索互聘用人。完善院校产教融合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对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实行“校企双聘”,支持职业院校聘请成员单位技术技能人才参与教学实训,支持企业聘请成员学校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建成市级示范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市级示范性教师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达75%以上。三是积极探索数字赋能。主动参与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建设,创新搭建联合体公共服务和信息共享技术平台,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实训,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让学生更好掌握适应数字时代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