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永川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级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紧扣西部职教基地功能定位,坚持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创新 “产城职创”融合发展模式,成功获批全国首批、重庆唯一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走出了产教融合发展“双向奔赴”的新路子。
一、推进“三个统一”,汇聚多元协同合力。推进统一管理。探索产教融合统一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国家高新区产业聚集、企业集中、人才汇聚优势,拓展永川高新区管委会抓职业教育职能,设立西部职教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实现产业职教一手抓,有效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推进统一决策。整合“政校企研”力量和资源,联合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等700余家龙头企业、知名院校、科研机构,成立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理事会,构建“1+2+6+N”组织架构,探索“条抓块统”模式,推动联合体“实体化运行、精细化管理、集约化发展”。推进统一运营。成立西部职教基地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构建“过程共管、成本共摊、责任共担、成果共享”长效运行机制,深度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联合体成员单位共建具有混合所有制性质的现代产业学院34个、现场工程师学院8个。出台“职教20条”等激励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支持联合体发展,激发企业、院校参与积极性,累计兑现奖补资金5800余万元、供应土地3119亩。
二、强化“三个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效。一是强化课程与岗位对接。根据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推动校企共编教材92本、共研课程45门、共建专业54个,产教联合体内校企共建专业比例达到70%以上。二是强化教师与技师对接。把培育“双师型”教师作为职教提质的关键一招,出台《西部职教基地共享优质师资管理办法》,搭建优质师资共享平台,建立校企师资互派挂职锻炼机制,把企业技师引进课堂,让教师进入企业车间,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累计培养“双师型”教师3782名,占专任教师比例超70%。三是强化教室与车间对接。创新实践生产与教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效整合联合体内实践资源,打造“1+N”的西部职教基地公共实训中心体系,将企业生产线引入课堂,把模拟实训变成真实生产,让学校变工厂、课堂变车间、作业变产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6个,示范性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2个、实训基地1400余个。
三、做好“三个服务”,打造教随产出标杆。一是服务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成渝地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需求,打造产教融合供需平台,推动校企互开“需求清单”“服务清单”400余项,达成合作200余项,促进校企共建“订单班”200余个,3万余人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二是服务产业技术创新。锚定新质生产力产业布局创新型技能人才,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联盟,建成投用重庆数智产业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依托院校建成科技创新平台90个,大力探索“企业出题、院校答题”技术攻关模式,为600余家企业精准解决技术难题1300余项、合同金额达1.1亿元。三是服务产业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充分借鉴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办学经验,推动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为“走出去”企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成功打造“职教出海”项目“长江工坊”,与俄罗斯、韩国、老挝等11个国家建立院校合作,开发建设国家职业标准152个,共建国际化课程39门,开发课程标准99个。
下一步,永川区将坚持以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为抓手,持续深化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加快打造更多具有永川辨识度、全国全市影响力的产教融合标志性成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