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全力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教师、金基地,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数字化水平、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以及拓宽国际视野,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从而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牵头成立重庆市先进材料产教联合体(长寿)

对接产业需求 打造“金专业”

作为一所扎根化工行业六十载的市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训单位,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致力于打造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的“金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校共开设44个专业,涵盖应用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智造、化学制药、药品生产、生物医药等特色领域,专业与产业对接率高达91%。其中,应用化工技术和药品生产技术两个专业群跻身市级“双高”行列,成为引领学校专业建设的标杆。

学校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等国家战略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密对接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先进材料和生物医药领域,重点服务合成材料产业链,与国家级长寿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学校牵头成立重庆市先进材料产教联合体(长寿区)并实体化运行,校企联合着力打造以“化工新材料、医药大健康”为特色的专业体系,构建起以应用化工技术、药品生产技术两个市级“双高”专业群为引领的七大专业集群。

加大人才引育 锻造“金师资”

大力加强师资和人才引进。改进人才引进流程,提高人才政治经济待遇,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人才强校战略取得显著效果。近5年新招录教师200余人,引进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40人以上。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超过25%,硕士及以上占比超过70%,“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0%。

加大名师自主培养力度。构建起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校三级阶梯式、渐进式教师培养机制,每学期开展校内培训,每年开展校外培训,组织参加国培、校际交流、国内访学、国外研修,精心打造“双师”团队,积极培育专业领军人物、技能大师。学校两大“双高”专业群均有教师团队入选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市级辅导员工作室等专家、教师团队达7个,教师中获得国务院津贴、巴渝青年学者、产业技术带头人、全市技术能手等省部级及以上荣誉称号36人。

紧跟行业动态 建设“金课程”

学校将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遵循“产业链-岗位群-课程组”逻辑,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中心,联合构建起“基础共享+核心特显+拓展互选”的课程体系架构,满足了“资源共享、特色凸显、个性成长”多元化教学需求。近年来,建成市级以上精品课程6门,把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标准融进课程教学,确保课程教学与产业发展高度吻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衔接,让企业从“需求侧”转变为“供给侧”。

注重教材建设 编写“金教材”

学校构建了“行业—企业—学校—出版社—数字资源公司”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全面协同教材编写、教材评审、教材出版,形成产教融合金教材编写团队。近年来,课程团队积极开发了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63本,其中孔庆新教授主编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深化产教融合 建设“金基地”

学校与中石化集团川维化工公司、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等企业共建先进材料等市级产业学院3个、化工新材料虚仿实训基地等11个市级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中心,企业真实项目占70%,实施“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特色培养。依托学校高水平基地,积极承办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大力建设世界技能大赛市级集训基地,让广大师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比拼赶超、精益求精的备赛比赛中磨砺出高超的技能技艺,全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15项次,市级奖项231项次,近3年的获奖质量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学生雷厚雄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伍昱兴、樊武等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抢订,王永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录取攻读博士。

学校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单位,常年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服务。近5年,学校面向政府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发了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培训、危险化学品特种作业培训、行业员工高技能提升培训等上百个教育培训项目,每年为重庆化工行业鉴定技能人才上万人,累计培训鉴定10余万人次。


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