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学校作为全国工业互联与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对接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整合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专业优势,深入推进“金专业”建设,创新构建“多元协同 五共六融”专业发展新模式。

其中,“多元协同”即学校与长安汽车、江津职教工业园、重庆师范大学等67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专业建设发展共同体,共同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五共”即通过共优结构体系、共建实训基地、共育师资队伍、共构课程体系、共促模式创新,实现学校与政校行企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共建共享;“六融”则包括产业人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内容融入岗位实际需求、实训基地融入企业生产环境、师资队伍融入企业技术创新团队、育人方式融入企业员工培养体系、社会服务融入企业转型升级过程。

依托“多元协同 五共六融”专业发展新模式,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等,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技能水平大幅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满意度双高,专业教师团队快速成长,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产教融合协同打造高水平、优质专业(群)方面的典型工作经验与方法,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学校与长安汽车签订产教融合合作协议

共优结构体系,形成专业发展凝聚力

为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学校建立起“政府倡导、学校主导、行业引导、高校指导”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软件信息服务等5大产业链和岗位链,形成对接现代制造业集群的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物联网技术应用、数控技术等18个中职专业和7个人才贯通培养专业的“5187”专业体系。并先后依托重庆市高水平中职学校和“双优”中职学校建设实施“高精特优”专业建设,推动18个专业发展水平居全市前列。

共建实训基地,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力

学校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制造业产业发展需要,与四川省智能终端产业联盟、重庆江津区综合保税区、华中数控、润通动力等11家单位共建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公共实训基地(重庆市首个中职公共实训基地)、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建成机电一体化组装与调试、五轴加工中心、智能加工单元等对接制造业岗位需求的产教融合型实训中心(室)78个,形成教学、实习、培训、技术合作的全方位产教融合范式。


重庆市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公共实训基地

共育师资队伍,提升专业核心支撑力

教师是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支撑。学校联合企业、高校在18个专业联合实施专业教师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师德铸魂、人才引进、创新团队建设、“双师”能力提升、教师活力提振等“五项行动”,先后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济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开展教学资源开发、师资联合培养培训工作,与巨蟹科技、隆鑫通用动力、东风小康等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和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9个,引进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轻工技术能手等企业兼职教师27人。


教师团队斩获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共构课程体系,增强专业人才培养力

学校精准对接现代制造业集群,聚焦相关产业生产制造流程和岗位标准,与大金空调、上汽依维柯红岩、润通动力等头部、优质企业对人才培养方向进行细分定向,从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双创”教育体系等四个维度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并以此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基于“识图—施工—运维—验收”岗位工作过程将智慧建筑27个岗位整合为给排水工程测绘、施工、运维三大模块,构建起“通用能力+专项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紧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衔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学生技能大赛获全国总冠军

共促模式创新,激发专业发展生命力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现代制造集群领域专业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大金空调、巨蟹科技、润通动力等32家企业协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践“五环全真”“五环全程”的育人路径,建构起“三双一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范式。在改革过程中,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市场需求,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通过共研创新项目,掌握了企业最新技术成果,从而反哺专业发展。


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