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材、课程、师资、基地”直接关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把这五大根本要素打造成为“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金地”是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必须练好的“基本功”。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五金”建设撬动教育教学改革,有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主动适应新发展需求,打造”金专业“

学校积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发展需求,通过专业自我诊断与外部诊断相结合的方式,持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学校停招、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学前教育等5个专业,聚焦医药卫生产业和新医科,现有医药类、医学技术类、公共卫生类招生专业32个。最新“金平果”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排名显示,学校医药卫生大类、公共卫生类专业排名全国前二,有6个专业跻身全国前三,有3个专业位居全国第一。

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打造”金课程“

学校高度重视,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与设计等核心教学环节进行严格把控。通过精心雕琢,学校成功打造出一批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精品课程。

近5年,学校打造了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7门,市级精品课程有37门,校级精品课程51门。6项市级职教“课堂革命”典型案例项目通过验收。学校坚持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开发,坚持课程育人,开展国、市、校三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课程1项、市级2项、校级54项,成果充分体现出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深入探索和持续发力。


对标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打造”金师资“

学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全力打造一支政治素养高、教育站位高,且“道、学、技、艺、仁”五术精湛的师资队伍,致力于实现经师与人师的有机统一。

学校中药学专业教师团队获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新增重庆市技能大师、巴渝青年技能之星、重庆市技术能手各1人,高水平教师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教师荣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比赛三等奖1项、重庆市青年教师比赛获奖3项,入选市级人才(团队)项目、表彰共13人次。此外,教师参加市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斩获国家级奖3项、市级奖32项,充分展现了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为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学校以师德标兵、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等榜样力量引领教师发展,同时开展了19次教学能力提升集中培训,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新增“双师型”教师32名,“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0.4%,144人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紧扣中医药办学特色,打造”金基地“

学校科学定位,彰显医学特色,以多元共建实现产教融合,新拓展校外实习基地42家,总数达437家。持续深化“学校1.5+医院(企业)1.5”基地班模式改革,与区域优质医院共建临床基地9个,累计培养国控专业学生1765人;深化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中医产教融合项目、护理急救试点项目。

与多家知名医疗机构及医药企业深度合作,创建“政行校院企”五方联动医药卫生职业教育共同体。学校牵头组建的“三峡库区医教协同职业教育集团”获评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全国中医药专业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学校牵头建成5个产教深度融合平台、2个市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三峡库区健康大数据中心,有力推动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适配高质量人才培养,打造金教材

学校与时俱进,始终将注重教材质量与适用性放在首要位置,牢牢把控教材选用和编写意识形态工作,着力突出医学教育领域特征,以此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近5年来,学校主编教材83部,其中15部入选国家规划教材,1部获全国教材建设奖,6部获重庆市重点建设教材奖,充分彰显了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成效。

聚焦“职教出海”开展“五金”建设

学校在练好“内功”的同时,积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聚焦“职教出海”开展“五金”建设。

构建契合需求的“金标准”学校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乌方传统医学人员培训的中医药课程体系、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开发便教利学的“金课程”学校建成了《魅力中药》《针灸推拿》与《中医内科》3门乌兹别克斯坦语言国际化课程,《中医护理》等8门英语国际化课程。

打造双向奔赴的“金师资”遴选中乌双方11名优秀学者专家担任“神农学院”教师及管理人员。

建设共建共享的“金基地”在乌方传统医学科学与实践中心共建了中医药文化展览室、培训室等实训场所。

实施互惠共生的“金治理”学校共建设了2所“神农学院”,联合成立管委会,充分保障各方利益并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