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以“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五金”建设为抓手,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全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航天专业与航天产业融合,打造“金专业”
在构建专业集群方面,学校全面推进专业数字化改造,构建“航天+信息化+”专业集群,以群建院组建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等7个专业群,对接航空航天产业和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技能人才需求,打造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等“金专业”10个。
在专业调整方面,学校制定了专业动态调整和专业群考核管理办法,实时调整专业设置,实现学校专业与两江新区产业契合度达97%以上。
在数智赋能方面,学校自主开发信息化教学平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时教案、课堂教学、课后评价以及课堂巡查等全面实现信息化。
航天场景与课程建设融合,打造航天“金课程”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将中国航天企业生产过程中的50个子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提供专业和课程建设的航天场景,保证人才培养的技术先进性;融入岗课赛证标准,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重构课程内容,将岗位知识技能的要求落实到课程建设中,保证人才培养的岗位时效性。同时,以课程建设试点项目为引领,形成“以岗定课、思政融课、劳动入课、数字强课”的课程开发理念,打造航天“金课程”50门。
航天工匠与教材建设融合,打造航天“金教材”
学校一方面以规划教材建设为抓手,运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推进教材数字化改造;依托航天工匠、技能大师,联合校企军与学校骨干教师组建开发团队,共同打造航天“金教材”50本。
另一方面,校企联合开发工作手册式、活页式、口袋式、连环画式教材,融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动态更新教材内容,全面改造传统教材。
航天通道与教师发展融合,打造航天“金教师”
在教师引进培育方面,形成“4+2”体系,即各专业群引进1名航天院士、打造院士工作站;引进1名型号总师、培育1名教学名师、打造专业群双带头人机制;引进1名航天技能大师、打造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1支教师创新团队、1支科研创新团队,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
在成果孵化方面,多方合作共同组建高端研究智库,聘请航天航空制造企业的劳模工匠,建立1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组成创新研究群体,建成省级科研平台2个。
在师资结构优化方面,通过调配航天企业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优化专任教师结构;聘请企业技能大师作为产业导师,形成名师(名匠)培育梯队,建立校企骨干互派的长效机制,建设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航天基地与实习就业融合,打造航天“金基地”
一方面,打造中试基地,中国航天保证所属企业均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进一步丰富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同时,以航天企业技术研发项目为牵引,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中试基地,打造中试成果转化与应用技术人才工程实践平台。
另一方面,与航天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实现军转民技术共研,合力打造航天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大力推进校企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创新项目等科研项目。
与此同时,引入航天企业3条真实生产线,争取部队和企业捐赠1000万元高精尖设备,校企军共同建设一批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促进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技术技能,让学生在真实岗位真刀真枪实干,掌握真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