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安”而生,因“安”而兴。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积极融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紧抓数字化新机遇,着眼于服务国家“全灾种、大应急、大救援”应急管理格局和任务,着力围绕教育强国、教育强市和现代化新重庆等建设目标任务,着手深化数智赋能专业(群)建设、教学模式重构、资源共建共享等综合改革,增强应急职业教育适应性,服务重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高地。
聚焦空天地网数治需求 彰显应急职教育人“本色”
学校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考虑重庆山地水域特性和市域治理需要,围绕数智赋能和“大综合一体化”新路子,依托全市“1+3+5+6+N”数字应急架构(一网一库多场景)要求,动态优化专业结构,重塑特色专业集群,助力市域传统应急管理向“空天地网”四维融合数智应急转型,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向”,服务区域所需,展现国办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彰显应急职教育人“本色”。
深化数治智治场景应用 筑牢智慧应急教育“底色”
学校紧扣城乡社区基层安全、智慧、韧性治理痛点难点和重庆复杂地理环境相关的各类特定应急场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联合科研院校和行业职能部门,构建“1+3+N”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持续组织收集、整理、绘制特色通道的沉浸式数字孪生时空实景地图(如桥隧、管廊、洪涝、山地救援等),深化基于DS的数治智治知识图谱平台构建与应用拓展,赋能全市“1+13+42+N”梯次救援体系,推动应急管理技术创新和实战应用,打通基层末端微“智”理“最后一公里”,实现“应你所需,急你所求,应急救援,‘救’在身边”,筑牢智慧应急教育“底色”。
创新产学研创四链集成 淬炼统防救产应急“成色”
面对发展新挑战、新需求、新图景,学校着眼“数智新重庆”计划的应急实践,主动适应重庆从传统工业城市向“智造重镇”“智慧名城”的加速转型,聚焦市域空域管理改革“五大基座”“六大创新”,加快校地融合、军民融合、空地融合、有人机无人机融合,创新产学研创四链集成,加速校地协同联动,资源优化互通,围绕可持续迭代升级“1366”应急管理体系、发展智慧应急产业、低空经济等,打造“统防救产”育人新模式,锻造安全生产“先锋队”和应急响应“吹哨人”队伍,淬炼应急铁军“成色”。
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打造安全应急办学“特色”
重庆作为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聚力“六区一高地”建设和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新高地。学校坚持干字当头、唯实争先,强化产教融合,聚焦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加快应急管理与安全技术实验实训基地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赋能的“应急安全产学研联创中心”等项目建设,聚合应急能力“四大体系”建设力量,推动智慧应急产业学院建设,创新安全应急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深化应急职教国际合作,推进办学、育人、就业和发展“四融合”,助推构建“战-教-产-研”应急管理新模式,聚焦中国职教方案重庆实践,打造安全应急办学“特色”。
重塑数智赋能育人生态 增添新质应急思政“亮色”
学校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典型院校和重庆市智慧校园示范学校、教学创新团队、科研基地、文明单位、平安校园、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等多项荣誉,既是学校上下同欲攻坚克难的辛勤回报,也是通过数智赋能、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带来的教学模式革新、产教融合实体化、资源管理智能化、评价内控规范化、文化育人特色化等新变化,全要素融入数字校史及思政教育虚拟馆、大思政育人专题网等线上平台,重塑数智赋能立德树人新生态,书写AI时代应急职教新篇章,为学校实现“13315”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增添了新质应急思政“亮色”。
(胡方霞 赵柏森 柏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