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投入3000余万元改造升级数字化校园,并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升级基础设施、丰富课程资源、建设“一网通办”和强化网络管理等措施,加大数字校园建设力度,实现了校园网全覆盖,提升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增强了校园安全和管理水平,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了师生数字素养,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和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试点单位。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数字校园建设机制

学校成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教育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以教学副校长为组长,处室、专业系、教研组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形成“学校统筹、处室牵头、专业系协同、教研组落实”的数字校园建设机制。在实践摸索中提出了促进校园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五能联动”模式,即用“规划赋能”破解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统筹不够”的问题;用“环境赋能”破解数据“设施不足”的问题;用“资源赋能”破解数字化“资源不足”的问题;用“数据赋能”破解“融合不深”的问题;用“素养赋能”破解信息化“应用不好”的问题,塑造了校园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模式。


“五能联动”模式图

升级基础设施,优化数字校园教学环境

学校以智慧校园“三层一中心两体系”整体架构为统揽,建强智慧承载层(校园网和中心机房),建大智慧能力层(校园云平台、业务系统及数据管理平台),建优智慧应用层(快捷的微服务应用),建好校级数据中心(数据共享共融),建牢保障体系(数据标准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建成2000M的校园出口带宽,形成有线无线校园网络全覆盖;建成“实时交互”智慧教室218间,拓宽学习时空,提质教学效果;建立数据管理平台、超星学习通、依能智慧校园等平台10个,形成教育教学、学生管理、0A办公、生活服务、就业咨询一体化治理格局;建成市级以上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个,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16门,有效解决了实训教学中的“三高”“三难”问题,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层一中心两体系”整体架构图

丰富课程资源,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

学校建立“校级筑基、区级提质、市级增效、国家级创优”的在线课程建设机制,打造集教、学、管、用、评一体的“智慧学堂”平台,建设“云端+终端一体化”的“数字校园”。近年累计投入860余万元,建成教学资源超过520T、在线课程260余门,实施“云课程+云课堂+云资源”工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变革与模式创新,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工具,精准分析学情、动态监测学习行为、实时反馈学习效果,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数字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应用情况图

建设“一网通办”,增强数字校园服务水平

学校建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师生综合事务服务中心,构建“一网通办”的数字校园管理服务格局,实现统一门户,统一认证,统一平台,联通数据,跨域对接。建设“校园一卡通”,线上“统一支付平台”,提升了师生校园生活与消费服务的便捷度,推动学校业务流程再造和治理模式创新,实现办公智能、学习智育、生活智慧、决策智造。数字化校园服务能力的提升,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获得感、存在感和幸福感。


“一网通办”示意图

强化网络管理,筑牢数字校园安全壁垒

学校建立了数字化建设与网络安全同部署、同管理、同考核的工作机制,制定《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微信、QQ群使用管理办法》等28个网络安全制度,构建了网格到域、清单到事、责任到人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落实等级保护2.0相关要求,配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Web应用防火墙、堡垒机和漏洞扫描系统,部署异地备份系统,建构网络安全技术防护系统,实时监测网络安全,确保数字校园安全零事故、零隐患、零风险。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图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首批国家中职示范校、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入选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试点单位,承担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规格承办世界、全国、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56项48次,获评国家、省级重点专业17个,建成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在线精品课程7门、一流核心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课堂革命”典型案例3个。

数字中国,教育先行。学校将以“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抓手,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多有辨识度的教育教学成果,为建设数字中国、智造强国,为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而贡献工商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