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数智时代,如何搭乘信息技术变革“快车”,走好产教融合发展之路?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围绕重庆市、永川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抓手、以数字化为手段,与重庆华中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华数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与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示范性市级企业实践流动站、与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
通过多方联动、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构建“德技双修、多元共育、四相融合、五技并举”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多方联动,打造“治理共同体”
学校依托机器人现代学院和现场工程师学院,组建机器人技能人才培养市域产教联合体,由市级部门、永川区高新管委会、学校和龙头骨干企业负责人担任常务理事,建立“政校行企”四方协同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协同指导,着力打造“产城职创”融合发展的西部职教城。
与此同时,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和设备,带动合作企业投入资金,用于智能化实习基地、教学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化校园,为课堂教学、校园管理、学生生活等提供坚实基础。
多元协同,打造“育人共同体”
培养产业最需要的人才,是学校孜孜以求的奋斗方向。对此,学校专门出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和工作规则,保障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相对接。创新提出“德技双修、多元共育、四相融合、五技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还聚焦学生实践教学成效,大力推行岗位实习校企“双导师”指导评价制度。学生大三上学期的“技能鉴定”等课证融通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并在期末课程考核时由“双导师”按照技能人才鉴定相应证书的标准进行融通考核,加大企业导师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发言权,为培养更多具备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多维共享,打造“利益共同体”
教学资源,校企共建。学校教师与企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高级技师共建结构化教科研团队;搭建“特色教材+活页教材+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新型教学载体,编写新形态活页式教材和技术标准,建成集教学、咨询、推广于一体的数字化在线开放课程,为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和科技研发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学校组建了专家委员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成立各类委员会和工作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聚焦现代制造业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联合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
创新培训,助力转型。学校创新“理论知识面对面+技能教学点对点+演示引领手把手”教学形式,开发工业机器人编程、运维等技术培训课程包,将“数字基因”融入日常教学,加快培育创新人才,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近年来,学校产教融合一路生花、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校企互利共赢效应充分显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获批工信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成工信部首批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并顺利通过中期验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通过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验收;成功立项市级“现场工程师学院”项目并推荐到教育部申报国家级项目;作为牵头学校之一成功申报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团队教师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项,为企业执行技术服务项目超过26项,有效助力企业实现增效8200余万元;自动化类专业学生近两年在省级及以上级别竞赛中荣获67项奖项,其中国家级奖项达22项,学生创业率高达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