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大数据技术专业群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材形式的创新,让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教材与课堂相融合,打造“一本教材带来一个创新型课堂”的全新教学环境,在传统新形态教材的基础上,借鉴互联网的“4C”法则开发“互联网+新形态教材”,即在适合的场景(context)下,针对特定的社群(community),将有传播力的内容(content)或话题,通过社群网络结构进行人与人的连接,快速地扩散与传播(connection)。
用活用好“纸质书+网络课程”
目前,“纸质书+网络课程”这类教材最为常见,普适性最强,其特点是将电子书在网络上共享,同时辅以微课教学。其优点是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时间自主化,为学生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在这种模式下,以纸质书为主,通过网络课程并定期开设MOOC和微课为补充,杜绝了网络资源不丰富、网络课程建设不完善、教材与网络课程不对应的情况发生。
基于混合式教学开发融媒体教材
融媒体教材指的是通过开发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让教材形式更为灵活,结合该类教材的学生可以进行提问、研讨、做作业等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实施动态管理,更好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学校参照企业对物联网工程项目实施人员的能力要求,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由校企深度合作“校企混编师资团队”成员共同编写完成图四中两部教材的编撰。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内容分为八个模块,除模块一外,每个模块以一个具体工程案例作为载体,进行深入的案例剖析和技能训练,提供的学习资料包括: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解决方案设计、招投标、合同管理、监控设备选型、概预算和智慧农业综合练习等内容。
创新突破开发虚拟数字化教材
虚拟数字化教材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主要以融合情景模拟和再现的方式为学生带来视、听、触等多感官的学习体验。虚拟信息的沉浸式交互,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内容,获得情感体验与归属感,进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在本专业群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克服困难,实现了新形态教材和虚拟技术的深度结合。
“互联网+新形态”教材的创新探索,为学校带来哪些创新改变呢?
创造性新形态教材,学生爱学更好学。新型教材有效地实现了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丰富的表现形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学习气氛热烈活跃,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微课和线下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工作、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新形态教材促教改,教育教学结硕果。经过大数据专业群对新形态教材开发的建设和探索,学校从近几年毕业生统计数据中发现,大数据专业群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就业方向逐渐从以前的工厂一线人员、电子产品销售人员转向工厂管理岗位、技术开发岗位和科研单位助理等,有近800多名本专业群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其中优秀毕业生秦亚平,在校期间充分利用基于“4C”法则开发的新形态教材,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加入大数据技术专业群技能大赛工作室,参与多个科研项目,并荣获国家技能大赛三等奖,展现了自己投身大数据技术的赤子情怀与青春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区别于普通新形态教材,学校开发的新形态教材利用“4C”法则,教材具有以下特色:第一,教学资源持续更新,教材中的每一个二维码链接都能得到动态调整;严格按照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为师生所用。第二,教材与网络课程同步开发,方便师生线上线下同步教与学,实现教材与课程,线上与线下的融合。第三,教材大量使用VR、 AR等虚拟现实技术增强展示效果。教材利用“4C”法则新增了社区组件,建立了教学社区,创新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