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化工”特色的国际化办学道路,推进“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探究“中文+职业技能”教学实践路径。
目前,已成功实施泰国、柬埔寨中医药中高级管理人员培养项目,“一带一路”人才职业技能培训营项目,中泰职教联盟汉语强化培训营项目。同时,顺利开展“中文+技能”乌干达海外教学培训项目,在乌干达坎帕拉国际大学(KIU)成立海外远程教学中心。2023年11月,学校顺利实施泰国中医药中高级管理人员联合培养项目,为来自泰国巴吞他尼大学、珂叻学院、孔敬大学、泰国公共卫生部等单位的25名中医药中高级管理人员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2024年11月成功开展柬埔寨中医药中高级管理人员培养项目,为来自柬埔寨卫生部等政府职能部门的15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该类培养项目是以“中文+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短期留学生培养项目,学校通过项目开展归纳总结实施路径,实践探索“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标准体系、教学师资团队和留学生管理队伍的构建上多措并举,大胆开展创新探索。
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学标准体系
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中医药中高级管理人员培养项目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通用汉语、专业课程、职业技能、中华文化、学术交流等模块。整个课程设置以国外本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导向,对比中外双方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国外的行业发展现状,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科学设置。同时,学校制药工程学院充分利用行业和区域的教学资源,组织学员到太极集团开展中药智能生产工艺观摩,在长寿区中医院体验学习中医药诊疗技术,赴重庆市药用植物种植研究所了解药用植物种植和栽培,利用长寿科创中心实训场所进行中药提取实训,有效整合利用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环节,授课教师深入了解和分析留学生的学情及学习需求,综合运用任务教学、模块教学等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性和积极性,同时把中文学习有机融入到技能学习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中。
在评价体系方面,创新设计项目质量管理平台,通过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的双向评价体系,结合学生专业技能考核和结业报告等,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过程和结果的客观评价。
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学师资团队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需要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具备相应的语言交流能力,还热衷于国际交流的复合型师资。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存在复合型师资缺乏的现状。因此,国际化教学团队的培育是推进“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学校自2022年起启动校级国际化教学团队培育试点工作,对培育团队予以经费支持,团队需在建设过程中推广先进的国际化教学理念,研究创新教育和教学方法,通过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管理等方式,将“中文+职业技能”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中。
目前,学校已培育国际化教学团队10余个,国际化教学团队在学校的“中文+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和国际化建设中均发挥出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其中,学校“光彩‘药’目”国际化教学团队就在该项“中文+职业技能”培养项目中进行了成功实践。
构建“中文+职业技能”留学生管理队伍
“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旨在培养“精技术、通中文、懂文化”的本土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培养项目是以中医药为主题,学校优先考虑在制药工程学院的学管队伍中进行留管人员遴选;同时,综合评价留管人员的政治思想、学习工作经历、应变处置能力以及语言沟通水平。在项目筹备阶段,组织留管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和专项会议,确保对留学生的教学规律、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熟悉留学生管理相关文件和规定,能运用管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和突发事件。
在管理模式上,项目主要由学校对外合作与交流处进行统筹管理,学生处和二级学院具体负责留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生活和安全稳定管理工作,尚处于归口管理向“趋同化”管理过渡模式。
以“中文+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泰国、柬埔寨中医药中高级管理人员培养项目的成功实施,切实提升了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